热门小说《男友考公上岸提分手,我转身成他顶头上司》近期在网络上掀起一阵追捧热潮,很多网友沉浸在主人公陈默林知意演绎的精彩剧情中,作者是享誉全网的大神“86年老阿姨”,喜欢现代言情文的网友闭眼入:那几位科长?资历老、曾流露出不服之色的张科长?还是看似勤恳、却总让人觉得隔着一层的李科长?敌暗我明,贸然行动只会打草惊蛇。我将U盘锁进保险柜,按下不提。当务之急,是借着汇报成功的余威,迅速巩固权力,推动几项酝酿已久的改革。我首先拿绩效考核开刀...
《男友考公上岸提分手,我转身成他顶头上司》 第16章 免费试读
“政策智慧大脑”项目组刚刚搭起架子,数据接口的谈判在厅长批示的压力下艰难推进,
郝主任虽然不情不愿,但总算松了口子,答应先开放部分非核心业务的统计汇总数据用于原型验证。
我正带着团队没日没夜地攻坚技术方案,试图用最快的速度拿出一个像样的demo堵住所有人的嘴,一封匿名举报信,像淬了毒的冰锥,直接插到了省纪委。
信里罗列了我的“几大罪状”:
一是利用职权,在“智慧大脑”项目招标中内定合作方,暗指我与省信通院(尤其是沈逾白)存在利益输送;
二是生活作风问题,与多名异性关系暧昧,并附上了几张角度刁钻的照片——有我和沈逾白在私房菜馆门口道别的模糊侧影。
有秦屿早些时候在我单位楼下等我的抓拍。
甚至还有一张不知何时我与一位男同事因讨论工作而站得稍近的错位照;
三是滥用职权,排挤打压老同志,导致李科长“含冤”调离。
举报信内容阴毒,真假掺半, timing 更是精准狠辣,正好卡在我全力推进新项目、根基未稳的当口。
一旦查实,不仅项目夭折,我的政治生命也可能就此断送。
消息是分管副厅长亲自打电话告诉我的,语气前所未有的凝重:“知意,纪委的同志明天会过来初步核实情况。
你要有心理准备,如实配合调查。身正不怕影子斜,但也要注意影响!”
挂了电话,办公室里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
老周站在我对面,脸色煞白,嘴唇哆嗦着:“林处,这……这是谁这么恶毒?!简直是血口喷人!”
我坐在椅子上,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发出笃笃的轻响。
内心并非毫无波澜,一股冰冷的怒意直冲头顶,但更多的是高速运转的冷静。
匿名信,老套路了。
但这次,对方显然做了更充分的准备,手段也更卑劣。
“慌什么。”
我抬起眼,目光锐利地看向老周,“清者自清。你现在立刻去做几件事:第一,把所有关于‘智慧大脑’项目立项、研讨、以及我们与信通院接触的全部会议纪要、签到表、往来邮件,整理成册,一份不少;
第二,联系信通院办公室,请他们出具一份关于沈逾白副院长与我处纯属正常工作交往的情况说明,要盖章;
第三,把处里最近的经费使用明细,尤其是项目相关支出,整理清楚。”
老周像是找到了主心骨,连连点头:“好!我马上去办!”
“记住,”我加重语气,“所有材料,务必真实、完整、经得起查,不要做任何多余的小动作。”
“明白!”
老周匆匆离去。
我拿起手机,直接拨通了沈逾白的电话。
电话响了一声就被接起,他的声音透过电波传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绷:“知意,我正要给你打电话,信的事,我听说了。”
“嗯。”
我单刀直入,“沈院,需要你帮个忙。请以信通院的名义,出具一份正式说明,证明我们之间的所有接触,均限于工作范畴,特别是‘智慧大脑’项目,目前仅处于技术探讨阶段,不存在任何商业合作或利益往来。”
“已经让办公室在准备了。”沈逾白回答得很快,“另外,需要我私下找纪委的关系……”
“不用。”我打断他,“正常程序走就行。你越介入,反而容易落人口实。”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下,然后是他低沉的声音:“好。有什么需要,随时。”
“谢谢。”
挂了电话,我又给秦屿发了一条信息,言简意赅:“最近有匿名信举报,涉及一些不实内容,如有调查,如实说明即可,不必多言。”
秦屿的回复带着几分阴阳怪气:“呵,林大处长也有今天?放心,我秦屿还不至于落井下石。” 虽不中听,但至少表明他不会主动踩一脚。
安排好这些,我靠在椅背上,闭上眼。
生活作风?简直是笑话。
那些捕风捉影的照片,在确凿的工作交往记录面前,不堪一击。
排挤打压?李科长数据造假是铁证如山。
唯一有点麻烦的是所谓的“内定合作方”,虽然目前确实只是技术探讨,但对方选择在这个时间点举报,显然是想把萌芽掐死在摇篮里,甚至不惜把沈逾白拖下水。
是谁?郝主任?他虽有怨气,但直接动用省纪委的关系,似乎超出了他的能量范围。
还是……厅里某个一直对我晋升速度眼红、又与李科长交好的对手?
第二天,省纪委两位同志准时到来,表情严肃,公事公办。
我积极配合,提供了所有准备好的材料,并就举报信内容逐一做出了清晰解释。
关于项目招标:我出示了项目尚处于内部研讨阶段的全部文件,强调目前并未启动任何招标程序,与信通院的接触完全合理合法。
关于生活作风:我提供了与沈逾白、秦屿等人工作交往的邮件、会议记录等证据,指出照片均是断章取义,并坦然承认目前单身,与所有异性同事保持正常交往距离。
关于排挤打压:我提交了李科长数据造假的完整调查报告和处理决定。
整个问询过程持续了三个小时。
我态度不卑不亢,回答有理有据,提供的证据链完整清晰。
两位纪委同志的表情从头至尾没有太多变化,但能感觉到,最初的公事化的严肃,渐渐多了几分审慎。
调查暂时告一段落。
纪委同志离开时,只说了句“情况我们了解了,会依法依规处理”。
我知道,这关还没完全过去。
调查结果需要时间,而在这期间,谣言不会停止。
果然,处里的气氛再次变得微妙。
有人同情,有人观望,更有人暗中窃喜。
项目组的年轻人们明显受到了影响,士气有些低落。
我把项目组全体成员叫到会议室,目光扫过一张张不安的脸。
“匿名信的事情,大家应该都听说了。”
我开门见山,语气平静,“我想说的是,干工作,尤其是创新性的工作,不可能不得罪人,不可能不遇到阻力,这很正常。”
“有人写匿名信,说明我们做的事情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说明我们的方向是对的!
越是这样,我们越要把项目做好,用实实在在的成果,去打那些躲在暗处放冷箭的人的脸!”
我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股斩钉截铁的力量:“我现在只问大家一句,有没有信心,跟我一起,把这个‘智慧大脑’的雏形搞出来?”
短暂的沉默后,几个年轻骨干率先响应:“有!林处,我们跟你干!”
“对!不能让小人得逞!”
看着重新燃起斗志的团队,我知道,危机也是凝聚人心的机会。
接下来的日子,我几乎以办公室为家。
白天应对可能存在的后续调查和厅里各种事务,晚上和项目组一起熬夜攻坚。
沈逾白偶尔会发来一些技术资料或简单的问候,分寸把握得极好,既表达了支持,又不过界。
秦屿没再联系,想必是避嫌。
半个月后,纪委的调查结论终于下来了:匿名信反映问题均不属实,系恶意诽谤。
厅党组专门开会,为我澄清正名,并要求追查匿名信来源(虽然大家都知道这类调查往往不了了之)。
乌云散去,阳光似乎更加耀眼。
经过这次淬炼,我在处里的威信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连郝主任那边,态度也似乎软化了一些,数据对接的进度悄然加快。
一个月后,“政策智慧大脑”原型系统第一期顺利上线演示。
厅长带领班子成员亲自观摩,看到系统如何通过数据关联分析,精准定位政策盲点、预测实施风险时,连连点头称赞。
演示结束,厅长握着我的手:“知意同志,受委屈了!但事实证明,真的假不了,邪不压正!这个项目,很有前途,厅里会全力支持!”
“谢谢厅长信任!”我微笑着回应。
走出演示厅,午后的阳光暖洋洋地洒在身上。
我深吸一口气,感受着劫后余生般的轻松,以及更强烈的斗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