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小说简介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男女主角朱棣朱允炆,是小说写手寒梅惊雪所写。精彩内容:<p><br>翌日一早,李景隆、李增枝、徐增寿等人,在校场点了三千兵马。<br><br>朱允炆率一干亲王、大臣亲自送行,并发表了“永靖南海,护我山海的激情演说,听得朱棣、宁王、徐辉祖等人都热血沸腾起来。<br><br>众人原以为李景隆会垂头丧气,消极对抗,毕竟所去的地方可是广州。路途遥遥不说,那地还落后,远不及京师繁华,去那里打仗,和发配真没多少区别。<br><br>可谁也没想到,李景隆竟意气风发,威武豪迈,毫无埋怨与颓废之色,撂下“不平海匪不复还的誓言,叮嘱皇上“吃好睡好玩好,安心等待自己的“捷报,然后大笑着带人冲出了正阳门。<br><br>徐辉祖不明所以,看了一眼朱允炆,又将目光移开。<br><br>对于徐增寿加入南征队伍之中,朱允炆的解释是,让徐增寿代替自己监督李景隆,一旦李景隆有所不当之举,可秘密上奏。<br><br>徐辉祖对于这个解释并不完全认可,皇上摆明了是将与燕王有关的勋贵调离京师,削弱燕王的力量。<br><br>既然皇上不明说,徐辉祖也不敢问。<br><br>毕竟,自己是徐增寿的大哥,皇上认为徐增寿是朱棣的人,那又如何看自己?<br><br>接下来数日,朱允炆将目光专注在了新军之策上,亲自参与到了新军训练与相关政策的落实之中,徐辉祖、铁铉、解缙等人不断参与其中,完善着新军政策与训练之法。<br><br>八月四日,朱允炆升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宋晟为中军都督府右都督,因其镇守西凉有功,封平羌将军,着令其参与新军训练。<br><br>五日,封辽东总兵官杨文东远侯,镇守辽东;<br><br>六日,调济阳卫指挥佥事徐忠入贵,进入贵州,统镇土司。<br><br>七日,调北直隶都督佥事陈亨至福建,驻扎沿海。<br><br>……<br><br>接连数日,朱允炆不是任命,便是调离了一批武将,而仔细观察地图的话,则会发现,这些人不是冲着朱棣去的,便是因为朱棣走的。<br><br>趁着朱棣还在京师,朱允炆布置了一张大网,从辽东到大同,从漠南到山东,从北平府到山海关、开平,共四十万大军,彻底封住了北平。<br><br>朱允炆一系列的调动,自然没有逃过朱棣的耳目,但朱棣却毫无办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朱允炆一次次动作,将一批厉害人物插入自己的心腹之地。<br><br>朱棣清楚,朱允炆并没有采取行动,他在等待,等待自己,彻底臣服!<br><br>可朱棣,不想就如此放弃!<br><br>热孝终于过了。<br><br>朱允炆一手抓新军,推动强军改革,一手抓民生,平反洪武时期的冤狱,该抚恤的抚恤,该召回的召回,并削减了广西、贵州等地赋税。<br><br>即赢得了民心,又缓解了帝国矛盾,维持了相对平稳的局势。<br><br>让朝堂有些意外的是,朱允炆自始至终都没有动削藩的念头,甚至提都没提,只是时不时召一些藩王入宫,谈谈家常,颇为亲密。<br><br>倒是朱棣,一直呆在燕王府,很少外出。<br><br>这一日,朱棣正在府中看兵法,突然听闻门外丘福高声喊道:“叩见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br><br>朱棣陡然一惊,朱允炆竟亲自到了燕王府?<br><br>“起来吧。<br><br>朱允炆一身常服,身后跟着双喜、刘长阁与徐辉祖三人。<br><br>朱棣连忙打开门,看着一脸和煦的朱允炆,便想要行大礼,却被朱允炆上前搀了起来,说道:“四叔,朕今日来只是家人,非为帝王。<br><br>“好,好,好。<br><br>朱棣连说了三声好,侧身请到:“皇上请上座,丘福,上茶。<br><br>朱允炆抬脚进了书房,走到桌案旁,拿起了《孙子兵法》,轻轻读道:“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朕听闻四叔用兵,便极善用势。<br><br>朱棣听闻,暗暗心惊,连忙说道:“哪里,臣不过是执行太祖谋略罢了。<br><br>朱允炆微微摇头,说道:“洪武二十三年,四叔率军出长城古北口,得知乃儿不花等屯驻迤都,恰逢天降大雪,四叔不辞辛苦,乘雪而动,直捣其营,攻其不备,便如这转圆石于千仞之山。<br><br>“可四叔并没有骤然出击,击杀乃儿不花,而是选择不战屈人之兵,迫使乃儿不花投降。不费一兵一卒,便悉收其部落数万人、马驼牛羊数十万头,可谓是大胜而归。<br><br>“朕不止一次地想过,四叔如此善兵法,若是哪日我们叔侄相对,朕会不会——不是叔叔一回之将。<br><br>朱棣悚然,魂都快要惊飞了。<br><br>皇上这样的话都能说出来,不是直接点名自己要造反,他日战场相见吗?<br><br>“臣万死不敢与皇上为敌!<br><br>朱棣不得不低头表态,连忙说道:“臣封燕王,镇守北平府,乃是太祖之意,只为拱卫大明北方疆界,不敢有任何私心,更不敢与皇上为敌。若皇上不收回此话,臣今日便自裁于此!<br><br>朱允炆认真地看着有些颤抖的朱棣,沉默了下,哈哈笑了起来,说道:“四叔,朕不过只是打个比喻,畅想而已,又非言四叔有二心,何须如此惊慌。<br><br>朱棣冷汗直冒。<br><br>丫的,你都说出来了,还让我不惊慌?<br><br>哪里有你这么直接的。<br><br>我的小心脏啊!<br><br>“好吧,朕收回了。<br><br>朱允炆见朱棣真的在恐惧,便出口说道。<br><br>就在朱棣松了一口气的时候,朱允炆突然严肃起来,问道:“四叔,你真心待朕吗?<br><br>“天地可昭!<br><br>朱棣连忙说道。<br><br>朱允炆微微点了点头,对朱棣说道:“那朕想给四叔要几个人,不知道可以吗?<br><br>朱棣眼眸微微一眯,心中不安地问道:“不知皇上想要什么人?<br><br>朱允炆淡然一笑,说道:“太后一心向佛,朕听闻庆寿寺有一位道衍和尚,精通佛理,想将他请至京师,不知四叔,应不应允?<br><br>朱棣震惊地看着朱允炆。<br><br>道衍乃是自己的心腹智囊,很多重要决策中,都有着道衍的影子。<br><br>若是朱允炆将道衍要走,那自己将会寸步难行,日后想要找个人商议大事,都找不到合适的人!<br><br>这一招,釜底抽薪!<br><br>太过狠毒!<br><br>可最让朱棣不安的是,朱允炆这话隐藏的意思!<br><br>大明立国之初,朱元璋认为佛教“阴翊王度、“暗助王纲,于是设置了“善世院,负责天下僧尼管理。<br><br>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取消善世院,设僧录司、道录司,其中僧录司是管理全国僧侣的最高机构,是中央管辖僧官的机构。<br><br>府设僧纲司,州设僧正司,县设僧会司。<br><br>僧司衙门设置在地方寺院中。<br><br>道衍也是僧人,也是僧录司管辖的人,说到底,是中央管辖的人,只要朱允炆一句话,僧录司便需要将道衍乖乖调入京师。<br><br>可朱允炆在给自己要人!<br><br>还问自己应不应允!<br><br>这隐藏的意思是什么?<br><br>朱棣很明白,朱允炆是在说:<br><br>朱棣啊,我知道道衍是你的人,我现在想要用道衍,你给我,还是不给我?<br><br>到了这个时候,朱棣感觉浑身冰冷起来,朱允炆知道的远比自己想象的要多!<br><br>他在一步步剪除自己的核心力量!<br><br>可自己,什么办法都没有!<br><br>朱棣有些颤抖地说道:“庆寿寺乃归僧录司管辖,皇上若需要,尽管调用,无须过问臣下吧。<br><br>朱允炆满意地点了点头,回头对双喜说道:“燕王没有意见,那便传朕口谕,让僧录司通知庆寿寺,命道衍入宫,为太后念经祈福,派人去接,不得迁延,不得有任何意外。<br><br>双喜答应一声,匆匆离去。<br><br>朱棣的心都在颤抖。<br><br>没了道衍,便如断了一臂!<br><br>自己纵是举事,恐怕也会寸步难行,困难重重!<br><br>朱允炆松了一口气,道衍对于朱棣的重要性,朱允炆比朱棣更清楚。<br><br>历史上,朱棣在靖难之役时,之所以避开济南,避开朝廷大军,舍弃一切,直逼南京,一个关键的因素,便是道衍力劝朱棣,放弃一城一池的争夺,直取南京!<br><br>也正是因此,朱棣才打到南京,坐拥天下!<br><br>没有了道衍,朱棣就算是闹腾,恐怕也闹腾不到南京去。<br><br>朱允炆看着不安的朱棣,笑着说道:“四叔,朕还想要一个人。<br><br>朱棣脸色很难看,不知道朱允炆这次打算要谁,于是问道:“皇上想要谁?<br><br>朱允炆微笑着,说道:“郑和!<br><br>“郑和?<br><br>朱棣愣住了。<br><br>自己的印象中,没有这个名字啊。<br><br>但看皇上期待的眼神,似乎不像是开玩笑。<br><br>“皇上,不知这郑和是谁?臣实在是想不起来。<br><br>朱棣不解地看着朱允炆。<br><br>朱允炆吃了一惊,难道说自己记错了?<br><br>不应该啊,朱棣时期,郑和七下西洋,最开始的使命就是寻找可能逃向海外的建文帝,后来演变为了商贸、外交、政治活动。<br><br>郑和是朱棣的人啊。<br><br>“真的不知道?<br><br>朱允炆拿不准地看着朱棣。<br><br>朱棣连连摇头,唤过来丘福,问道:“燕王府,可有名为郑和的人?<br><br>丘福认真想了想,摇头道:“王爷,别说燕王府,便是军中,属下也没听说过叫郑和的人。<br><br>朱棣让丘福退下,然后看着朱允炆。<br><br>朱允炆有些着急,没有郑和,自己去哪里找高素质航海人才,没有人才,怎么去南美洲挖特产?<br><br>能不能吃上牛肉炖土豆,就指望这个三宝太监了啊。<br><br>太监?<br><br>对啊!<br><br>郑和是个太监!<br></p><p>小说《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p>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二十一章 四叔,给你要个人 免费试读
第二十一章 四叔,给你要个人
翌日一早,李景隆、李增枝、徐增寿等人,在校场点了三千兵马。
朱允炆率一干亲王、大臣亲自送行,并发表了“永靖南海,护我山海的激情演说,听得朱棣、宁王、徐辉祖等人都热血沸腾起来。
众人原以为李景隆会垂头丧气,消极对抗,毕竟所去的地方可是广州。路途遥遥不说,那地还落后,远不及京师繁华,去那里打仗,和发配真没多少区别。
可谁也没想到,李景隆竟意气风发,威武豪迈,毫无埋怨与颓废之色,撂下“不平海匪不复还的誓言,叮嘱皇上“吃好睡好玩好,安心等待自己的“捷报,然后大笑着带人冲出了正阳门。
徐辉祖不明所以,看了一眼朱允炆,又将目光移开。
对于徐增寿加入南征队伍之中,朱允炆的解释是,让徐增寿代替自己监督李景隆,一旦李景隆有所不当之举,可秘密上奏。
徐辉祖对于这个解释并不完全认可,皇上摆明了是将与燕王有关的勋贵调离京师,削弱燕王的力量。
既然皇上不明说,徐辉祖也不敢问。
毕竟,自己是徐增寿的大哥,皇上认为徐增寿是朱棣的人,那又如何看自己?
接下来数日,朱允炆将目光专注在了新军之策上,亲自参与到了新军训练与相关政策的落实之中,徐辉祖、铁铉、解缙等人不断参与其中,完善着新军政策与训练之法。
八月四日,朱允炆升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宋晟为中军都督府右都督,因其镇守西凉有功,封平羌将军,着令其参与新军训练。
五日,封辽东总兵官杨文东远侯,镇守辽东;
六日,调济阳卫指挥佥事徐忠入贵,进入贵州,统镇土司。
七日,调北直隶都督佥事陈亨至福建,驻扎沿海。
……
接连数日,朱允炆不是任命,便是调离了一批武将,而仔细观察地图的话,则会发现,这些人不是冲着朱棣去的,便是因为朱棣走的。
趁着朱棣还在京师,朱允炆布置了一张大网,从辽东到大同,从漠南到山东,从北平府到山海关、开平,共四十万大军,彻底封住了北平。
朱允炆一系列的调动,自然没有逃过朱棣的耳目,但朱棣却毫无办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朱允炆一次次动作,将一批厉害人物插入自己的心腹之地。
朱棣清楚,朱允炆并没有采取行动,他在等待,等待自己,彻底臣服!
可朱棣,不想就如此放弃!
热孝终于过了。
朱允炆一手抓新军,推动强军改革,一手抓民生,平反洪武时期的冤狱,该抚恤的抚恤,该召回的召回,并削减了广西、贵州等地赋税。
即赢得了民心,又缓解了帝国矛盾,维持了相对平稳的局势。
让朝堂有些意外的是,朱允炆自始至终都没有动削藩的念头,甚至提都没提,只是时不时召一些藩王入宫,谈谈家常,颇为亲密。
倒是朱棣,一直呆在燕王府,很少外出。
这一日,朱棣正在府中看兵法,突然听闻门外丘福高声喊道:“叩见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棣陡然一惊,朱允炆竟亲自到了燕王府?
“起来吧。
朱允炆一身常服,身后跟着双喜、刘长阁与徐辉祖三人。
朱棣连忙打开门,看着一脸和煦的朱允炆,便想要行大礼,却被朱允炆上前搀了起来,说道:“四叔,朕今日来只是家人,非为帝王。
“好,好,好。
朱棣连说了三声好,侧身请到:“皇上请上座,丘福,上茶。
朱允炆抬脚进了书房,走到桌案旁,拿起了《孙子兵法》,轻轻读道:“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朕听闻四叔用兵,便极善用势。
朱棣听闻,暗暗心惊,连忙说道:“哪里,臣不过是执行太祖谋略罢了。
朱允炆微微摇头,说道:“洪武二十三年,四叔率军出长城古北口,得知乃儿不花等屯驻迤都,恰逢天降大雪,四叔不辞辛苦,乘雪而动,直捣其营,攻其不备,便如这转圆石于千仞之山。
“可四叔并没有骤然出击,击杀乃儿不花,而是选择不战屈人之兵,迫使乃儿不花投降。不费一兵一卒,便悉收其部落数万人、马驼牛羊数十万头,可谓是大胜而归。
“朕不止一次地想过,四叔如此善兵法,若是哪日我们叔侄相对,朕会不会——不是叔叔一回之将。
朱棣悚然,魂都快要惊飞了。
皇上这样的话都能说出来,不是直接点名自己要造反,他日战场相见吗?
“臣万死不敢与皇上为敌!
朱棣不得不低头表态,连忙说道:“臣封燕王,镇守北平府,乃是太祖之意,只为拱卫大明北方疆界,不敢有任何私心,更不敢与皇上为敌。若皇上不收回此话,臣今日便自裁于此!
朱允炆认真地看着有些颤抖的朱棣,沉默了下,哈哈笑了起来,说道:“四叔,朕不过只是打个比喻,畅想而已,又非言四叔有二心,何须如此惊慌。
朱棣冷汗直冒。
丫的,你都说出来了,还让我不惊慌?
哪里有你这么直接的。
我的小心脏啊!
“好吧,朕收回了。
朱允炆见朱棣真的在恐惧,便出口说道。
就在朱棣松了一口气的时候,朱允炆突然严肃起来,问道:“四叔,你真心待朕吗?
“天地可昭!
朱棣连忙说道。
朱允炆微微点了点头,对朱棣说道:“那朕想给四叔要几个人,不知道可以吗?
朱棣眼眸微微一眯,心中不安地问道:“不知皇上想要什么人?
朱允炆淡然一笑,说道:“太后一心向佛,朕听闻庆寿寺有一位道衍和尚,精通佛理,想将他请至京师,不知四叔,应不应允?
朱棣震惊地看着朱允炆。
道衍乃是自己的心腹智囊,很多重要决策中,都有着道衍的影子。
若是朱允炆将道衍要走,那自己将会寸步难行,日后想要找个人商议大事,都找不到合适的人!
这一招,釜底抽薪!
太过狠毒!
可最让朱棣不安的是,朱允炆这话隐藏的意思!
大明立国之初,朱元璋认为佛教“阴翊王度、“暗助王纲,于是设置了“善世院,负责天下僧尼管理。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取消善世院,设僧录司、道录司,其中僧录司是管理全国僧侣的最高机构,是中央管辖僧官的机构。
府设僧纲司,州设僧正司,县设僧会司。
僧司衙门设置在地方寺院中。
道衍也是僧人,也是僧录司管辖的人,说到底,是中央管辖的人,只要朱允炆一句话,僧录司便需要将道衍乖乖调入京师。
可朱允炆在给自己要人!
还问自己应不应允!
这隐藏的意思是什么?
朱棣很明白,朱允炆是在说:
朱棣啊,我知道道衍是你的人,我现在想要用道衍,你给我,还是不给我?
到了这个时候,朱棣感觉浑身冰冷起来,朱允炆知道的远比自己想象的要多!
他在一步步剪除自己的核心力量!
可自己,什么办法都没有!
朱棣有些颤抖地说道:“庆寿寺乃归僧录司管辖,皇上若需要,尽管调用,无须过问臣下吧。
朱允炆满意地点了点头,回头对双喜说道:“燕王没有意见,那便传朕口谕,让僧录司通知庆寿寺,命道衍入宫,为太后念经祈福,派人去接,不得迁延,不得有任何意外。
双喜答应一声,匆匆离去。
朱棣的心都在颤抖。
没了道衍,便如断了一臂!
自己纵是举事,恐怕也会寸步难行,困难重重!
朱允炆松了一口气,道衍对于朱棣的重要性,朱允炆比朱棣更清楚。
历史上,朱棣在靖难之役时,之所以避开济南,避开朝廷大军,舍弃一切,直逼南京,一个关键的因素,便是道衍力劝朱棣,放弃一城一池的争夺,直取南京!
也正是因此,朱棣才打到南京,坐拥天下!
没有了道衍,朱棣就算是闹腾,恐怕也闹腾不到南京去。
朱允炆看着不安的朱棣,笑着说道:“四叔,朕还想要一个人。
朱棣脸色很难看,不知道朱允炆这次打算要谁,于是问道:“皇上想要谁?
朱允炆微笑着,说道:“郑和!
“郑和?
朱棣愣住了。
自己的印象中,没有这个名字啊。
但看皇上期待的眼神,似乎不像是开玩笑。
“皇上,不知这郑和是谁?臣实在是想不起来。
朱棣不解地看着朱允炆。
朱允炆吃了一惊,难道说自己记错了?
不应该啊,朱棣时期,郑和七下西洋,最开始的使命就是寻找可能逃向海外的建文帝,后来演变为了商贸、外交、政治活动。
郑和是朱棣的人啊。
“真的不知道?
朱允炆拿不准地看着朱棣。
朱棣连连摇头,唤过来丘福,问道:“燕王府,可有名为郑和的人?
丘福认真想了想,摇头道:“王爷,别说燕王府,便是军中,属下也没听说过叫郑和的人。
朱棣让丘福退下,然后看着朱允炆。
朱允炆有些着急,没有郑和,自己去哪里找高素质航海人才,没有人才,怎么去南美洲挖特产?
能不能吃上牛肉炖土豆,就指望这个三宝太监了啊。
太监?
对啊!
郑和是个太监!
小说《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