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离后,我靠种田养小乖》小说简介
《和离后,我靠种田养小乖》是难得一见的高质量好文,顾言清苏锦绣是作者“玫瑰九州”笔下的关键人物,精彩桥段值得一看:”她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今日复原此膳,不为邀功,只为问一句——当年那碗汤里的良心,如今还在吗?”话音落,汤成。一碗碗热腾端上,官员们迟疑着下筷。起初皆面露不屑,可不过片刻,有人忽然停箸,眼眶泛红;又一人放下碗,掩面哽咽;三位老内侍更是老泪纵横,颤声道:“这味道……和那年皇上偷偷带回宫的救济糊,一...
《和离后,我靠种田养小乖》 第39章 免费试读
第39章
展台中央,一口铜锅静静架起,锅底燃着文火,汤色清浅,浮着几点野菜与豆渣,看似粗陋不堪,却隐隐透出一股难以言喻的醇香。
苏锦绣一身素衣登场,身后跟着两名村妇模样的助手,手中托盘盛着洗净切碎的原料。
“诸位大人今日所尝,非珍馐美馔。”她声音清晰,传遍全场,“而是三十年前,北境雪灾时,万千饥民赖以活命的救济糊。当年有一位农妇,在风雪中支锅三日,熬汤千碗,救下数百条性命。先帝曾亲尝此汤,回宫后念念不忘,称其‘虽粗粝而有仁心’。”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今日复原此膳,不为邀功,只为问一句——当年那碗汤里的良心,如今还在吗?”
话音落,汤成。
一碗碗热腾端上,官员们迟疑着下筷。
起初皆面露不屑,可不过片刻,有人忽然停箸,眼眶泛红;又一人放下碗,掩面哽咽;三位老内侍更是老泪纵横,颤声道:“这味道……和那年皇上偷偷带回宫的救济糊,一模一样!他还说……说这才是真正的‘御膳’!”
满堂寂然。
就在此时,一名太监疾步走入,悄悄将一只瓷瓶递给了紫袍老太监。
老太监打开嗅了嗅,手猛地一抖,几乎握不住瓶身。
他望向苏锦绣,嘴唇翕动:“姑娘……陛下问你,那些‘赤灰引’,是从何处流入御膳系统的?”
全场目光瞬间聚焦于她。
苏锦绣却不答,只缓缓从袖中取出一只空瓷瓶,轻轻放在案上。
瓶身斑驳,釉色脱落,底部刻着半个模糊印记——似是个“苏”字。
“公公该比我清楚。”她声音平静,却如惊雷炸响,“三十年前,先帝临终前咳血三升,病因是‘慢性食毒’。而当年负责膳食稽查的,正是如今郑国公的父亲。”
老太监浑身剧颤,脸色惨白如纸。
良久,他才哑声道:“那味药……原是用来遮掩战乱时期霉粮气味的……后来竟成了……惯例。”
苏锦绣盯着那只空瓶,眸光深不见底。
夜深人静,她独坐灯下,手中摩挲着一只老旧木匣。
匣未开启,但她已知里面装着什么。
那是母亲唯一留下的遗物——一块焦黑的木勺残片。
夜色如墨,荒村的风穿过窗棂,吹得油灯摇曳不定。
苏锦绣坐在灯下,手中紧握那块焦黑的木勺残片,指尖摩挲着边缘烧灼过的裂痕,仿佛能触到三十年前雪夜里母亲冻僵的手温。
那一夜,她彻夜未眠。
窗外星河流转,屋内烛火明灭,她的思绪却如潮水奔涌——原来母亲不是宫中一个无名无姓的罪婢,而是曾以一碗豆糊救活数百饥民、连先帝都赞为“真御膳”的民间厨娘;是被权贵强行征召入宫、用毕生所学遮掩腐粮恶臭的替罪羊;更是那个在风雪中熬汤三日,最终死在冷巷无人收尸的孤勇之人。
她闭上眼,耳边竟似响起幼时灶前的絮语:“味有根,食有魂。人可以忘,嘴不会骗。”
天光初破,鸡鸣三声。
她起身净面,换上素麻布衣,将木勺残片裹在红绸之中,亲自送至总驿灶台。
炉火熊烈,铁汁翻滚,她亲手将其熔铸成一把新勺——不镶金玉,不雕龙凤,唯有一柄沉实铁身,经千度淬炼而生。
当铁勺出模冷却,她取来刻刀,在勺柄深处一笔一划凿下四字:苏氏守味。
刀锋落处,火星轻溅,如同命运裂开一道口子,照进久违的光。
“从今日起,”她立于灶前,声音清越如钟,“我苏锦绣启动‘寻根计划’——凡天下快报站,皆设‘老味道登记’。无论男女老少,只要记得三十年前某地灾期曾吃过的一碗饭、一口汤,皆可前来口述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