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抄家,姐姐抢着去流放》小说简介
无删减版本的古代言情《开局抄家,姐姐抢着去流放》,成功收获了一大批的读者们关注,故事的原创作者叫做一个豆包,非常的具有实力,主角王姒王娇。简要概述:王姒冲着她甜甜一笑,灵动的狐狸眼变成了小月牙,整个人乖得不像话。她仿佛在说:母亲,都听您的。赵氏眼底闪过一抹暖意,阿姒这孩子,真是太懂事了。有这么一个女儿在身边,赵氏欣慰又贴心...
《开局抄家,姐姐抢着去流放》 第46章 初议婚事 免费试读
第46章 初议婚事
“父亲,这不妥!”
不等钱氏等国公府的女眷有所反应,赵氏先开口了。
她看了眼王姒。
王姒冲着她甜甜一笑,灵动的狐狸眼变成了小月牙,整个人乖得不像话。
她仿佛在说:母亲,都听您的。
赵氏眼底闪过一抹暖意,阿姒这孩子,真是太懂事了。
有这么一个女儿在身边,赵氏欣慰又贴心。
得到了王姒的支持,赵氏愈发坚定:“父亲,这些本就是国公府的财货,还是入了公账吧。”
她们母女得了那间铺子,已经是不小的收获了,人、不能太贪心。
“有什么不妥?”
卫国公不以为意,他扫视全场。
几个儿子、儿媳妇,接触到他的目光,要么恭敬地低头,要么就慌忙闪躲。
卫国公知道,晚娘在担心什么。
他更知道,自己的儿孙们,定有人生了嫉妒。
那又如何?
别的地方他不管,但在卫国公府这一亩三分地,他赵某人说了算。
再者,他不是无脑偏心,而是有功必赏。
唉,是他大意了。
武昌侯府刚出了事,他嘴上说着警醒,却并未付诸行动。
刁奴放肆?
还不是做主人的御下不严?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啊。
外头的敌人再强大,想要杀进来,并不容易。
而家里若是出了硕鼠,倾覆就在瞬息间。
姒姐儿伙同深哥儿这一闹,着实为卫国公府敲响了警钟。
这份潜在的功劳,不是几千两、几万两银子就能抵消的。
其实,不只是卫国公府。
卫国公可是听深哥儿提了一句,折家四小子也跟着凑了热闹。
卫国公敢打赌,他们赵家的“家丑”,势必会警醒折家。
“折家,看似圣宠无限,实则早已危矣。”
“折家军?好个折家军!”
“本是朝廷的王师,由户部调拨粮饷供养的军队,却被冠以‘折’姓。”
“老夫就不信,宫里那位就真的毫无芥蒂!”
“不过是折家满门忠烈,又有着十万折家军,这些年,更是低调本分,京中的家眷从未惹出麻烦,圣上这才容忍至今!”
“但,主子本分,奴婢呢?就像我们卫国公府,正经的主子们都没有想过放印子钱,刁奴却敢!”
“谁又能保证,折家不会出现这样的刁奴?”
这种事儿,平时看着可大可小,然则,一旦圣上想要动手,就是现成的罪名。
表面上,折从信看了卫国公府的热闹。
实则不然,折家或许要欠卫国公府一份人情。
而这,也是王姒的功劳。
“可惜姒姐儿是个小娘子,年纪有效,我既不能奖赏个一个前程,也暂时无法帮她筹谋婚事!”
卫国公扫了眼还一脸稚气的外孙女儿,多少有些为难——有功不赏,可不是他赵某人的行事风格。
仕途、姻缘都不行,那就只能给她些最不值钱的银子了。
“我已经把食肆给了姒姐儿,还把赵忠贤等几个奴婢的身契都给了她。”
“如今,赵忠贤坏了事,国公府按照规矩抄了他的家,所得赃款,当然要归姒姐儿!”
卫国公态度强势。
旁人被他的气势所震慑,赵氏作为卫国公最疼爱的女儿,却不怕他:“爹!账不是这么算的!”
“反正我就是觉得不妥!您若真的疼爱姒姐儿,还请您收回成命!”
赵氏敢怼亲爹,但有些话,当着众人的面儿,却不好说得太直白。
她索性做出撒娇的模样,用近乎耍赖的方式继续拒绝。
国公夫人见状,禁不住轻笑出声:“你这孩子,都是要做祖母的人了,怎的还好意思耍赖?”
赵氏被母亲这么一说,老脸便有些红:“娘~~”
“好了,别撒娇了!”
国公夫人收敛笑容,缓缓说道:“我知道你的顾虑,但你也要懂得你父亲的一片心意!”
“这样吧,折中一下,这些财货一分为二,一半收入公中,一半给姒姐儿!”
说到这里,国公夫人神情很是认真,她抬手,阻止赵氏再度开口:“好了,不许再说了!又不是什么大事,没得这般推来让去!”
卫国公听老伴儿这么说,想了想,觉得可行,便点头道:“好,就按夫人的意思办!”
卫国公说话的时候,又看向了一众儿子、儿媳:“你们呢?觉得如此行事,是否妥当?”
赵昶作为嫡长子以及国公世子,第一个表态。
他赶忙点头:“妥当!父亲、母亲,您二位的建议很是妥当!”
钱氏也笑着说道:“世子爷说得对。”
其他几房,见世子夫妇都点头了,他们也纷纷附和:“妥!极妥帖!”
卫国公很是满意,又将目光落在了女儿身上。
他没说话,但意思很明白:晚娘,听到了吧,大家都没有意见!
赵氏:……
行叭!
事情都发展到这个程度,她若是再推辞,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况且,只得了一半,并没有全部独吞,国公府上下,应该也不会太过嫉妒姒姐儿。
赵氏点了头,卫国公便让府上的账房将财货全都平分,然后命人将一半送去海棠院。
国公夫人将其他人都打发出去,只留下了赵氏:“你也不必太过担心!这件事儿,不只是我们偏心,更是姒姐儿有功。”
卫国公也缓缓说道,“不只是我们赵家,估计折家那边,也会有所表示!”
赵氏抿了抿唇,道理她懂,但,她们母女在国公府的身份实在敏感啊。
国公夫人作为母亲,自是了解女儿,也明白女儿的顾虑。
她想了想,忽地开口道:“晚娘,你已经和王庸和离,你不再是王家妇,你可曾想过再嫁良人?”
赵氏愣了一下。
她知道,母亲这么说,绝不是嫌弃她,想要把她弄出国公府。
母亲是心疼她,觉得她才三十几岁,还有二三十年好活,不该孤孤单单地一个人。
且,她身边只有一个女儿,过两年,姒姐儿及笄,就可以议亲。
等姒姐儿嫁了人,赵氏就真的无依无靠了。
父母终会老去,兄长再好,也不可能照拂她一辈子。
赵氏若不想这般谨小慎微的寄人篱下,最好的办法就是再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