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友考公上岸提分手,我转身成他顶头上司》小说简介
陈默林知意是《男友考公上岸提分手,我转身成他顶头上司》中的主要人物,在这个故事中“86年老阿姨”充分发挥想象,将每一个人物描绘的都很成功,而且故事精彩有创意,以下是内容概括:张科长见了我,笑容里总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勉强和畏惧。权力更迭的阵痛,在雷霆手段下被强行压下,但暗流并未消失,只是转入了更深的地底。我无暇他顾。扳倒一个李科长,只是清扫了前进道路上的一块绊脚石...
《男友考公上岸提分手,我转身成他顶头上司》 第15章 免费试读
第15章
李科长的调离,像一块巨石投入政策研究处这潭看似平静的水中,激起的波澜久久未平。
处里的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无形的紧张,每个人走路都下意识放轻了脚步,交谈也多了几分谨慎。
张科长见了我,笑容里总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勉强和畏惧。
权力更迭的阵痛,在雷霆手段下被强行压下,但暗流并未消失,只是转入了更深的地底。
我无暇他顾。
扳倒一个李科长,只是清扫了前进道路上的一块绊脚石。
处长的位置坐稳了,意味着要承担更宏观的责任。
厅里即将召开年度务虚会,主题是谋划未来五年工作思路。
这不仅是展现各处室战略眼光的关键场合,更暗藏着新一轮资源分配的博弈。
我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翻阅着厚厚一摞中央最新精神、省情资料和兄弟省市先进经验。
务虚会的发言,不能是常规工作的罗列,必须要有高度、有深度、有破局性的思路。
这需要跳出政策研究处的一亩三分地,站在全厅、乃至全省的角度去思考。
连续几个深夜,办公室的灯光都亮到凌晨。
沈逾白发来过几次信息,有时是分享某篇前沿论文,有时只是简单的问候。
我回复得简短,大部分精力都沉浸在材料的构思中。
他似乎也理解,并不打扰,只是在我某次凌晨两点回复“刚忙完”后,发来一句:“注意颈椎,别太拼。”
配了一个保温杯的卡通表情。
平淡的关心,在这种高压时刻,反而有种熨帖的温暖。
务虚会前一天,发言提纲终于成型。
我聚焦“数字政府背景下政策精准供给与效能提升”这一核心,准备提出构建“政策智慧大脑”的构想,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政策从制定、执行到评估的全流程优化。
这是一个大胆且具有一定前瞻性的设想,一旦被采纳,政策研究处将在未来厅里的工作格局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会议当天,气氛庄重。
各位处长依次发言,多是总结成绩、展望未来,内容扎实,但新意不足。
轮到我时,我调整了一下面前的麦克风,目光平静地扫过全场,最后落在主位的厅长脸上。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我汇报的题目是《以“政策智慧大脑”驱动政府治理现代化新跃升》。”
我没有照本宣科,而是脱稿阐述。
从当前政策制定面临的“信息孤岛”、“供需错配”、“效能衰减”三大痛点切入,引出构建“政策智慧大脑”的必要性,然后具体阐述了其核心功能、技术路径、实施步骤和预期成效。
我引用了大量数据和案例,逻辑清晰,语言精准,将一個看似宏大的概念,拆解成了可操作、可落地的具体方案。
十五分钟的发言,会场鸦雀无声。
我能感觉到来自各方目光的变化,从最初的审视,到惊讶,再到深思。
甚至连几位平时不太对付的处长,也露出了凝神倾听的表情。
发言结束,短暂的寂静后,厅长率先鼓起掌来,脸上带着明显的赞赏:“知意同志的发言,很有启发性!
思路新,抓手实,体现了政策研究处的前瞻性和担当精神,这个‘政策智慧大脑’的构想,值得深入探讨!”
主官一定调,会场顿时响起一片附和与讨论之声。
务虚会变成了对我所提构想的专题研讨。
几个业务处室的负责人纷纷发言,有的表示支持,有的提出完善建议,也有的委婉表达了数据共享和安全方面的担忧。
我一一回应,不卑不亢,既坚持核心构想,也对合理关切予以吸纳。
整个过程中,我始终掌控着节奏,展现出与其年龄和资历不相符的沉稳与老练。
会议结束时,厅长特意把我叫到一边:“知意,你这个想法很好,会后你们处牵头,尽快拿一个更详细的可行性方案出来,厅里重点研究!”
“是,厅长!我们一定抓紧落实!”我压下心中的激荡,沉稳应道。
走出会议室,阳光有些刺眼。
我知道,这把火,烧对了地方。
政策研究处的地位,将因这个构想而彻底改变。
回到处里,好消息接踵而至。
老周拿着一份文件,喜形于色地进来:“林处,批了!厅里同意给我们处增加两个编制,专门用于‘智慧大脑’项目的前期筹备!”
这是实实在在的资源倾斜,我点点头,并不意外。
实力,永远是争取支持最硬的底气。
然而,就在我着手组建项目团队、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阻力出现了。
问题出在数据接入上。
“政策智慧大脑”的核心是数据,而厅里最关键的业务数据,掌握在信息中心手里。
信息中心的郝主任,是厅里有名的老资历,技术出身,性格固执,对数据安全看得极重,向来对其他处室的数据调用请求百般挑剔。
我亲自带着方案去找他沟通,刚说明来意,郝主任就皱起了眉头。
“林处长,不是我不支持你们工作。但这个‘智慧大脑’,听起来很美,实际操作起来问题一大堆!”
他敲着桌子,“各部门数据标准不统一,格式各异,怎么整合?安全边界怎么划?出了问题谁负责?你们政策处搞研究是强项,但玩数据,这可是个技术活,不能想当然!”
他的话虽不中听,但点出的确实是现实难题。
我耐心解释:“郝主任,您说的这些问题我们都考虑到了,方案里明确了分步实施、标准先行、安全托底的原则。
我们可以先选择几个条件成熟的领域试点,建立数据交换的标准和安全规范……”
“试点?说得轻巧!”郝主任打断我,语气带着几分不耐烦,“数据安全无小事!没有万全的把握,我这边一个字节的数据都不能动,这是原则!”
沟通陷入僵局。
郝主任像一块又臭又硬的石头,堵住了项目推进的关键通道。
没有信息中心的支持,“智慧大脑”就是空中楼阁。
我意识到,郝主任的阻挠,或许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保守。
他资历老,眼看我一个年轻女干部风头正劲,心里未必服气。
更可能的是,有人在他背后说了什么。
李科长刚倒台,盯着我这个位置的人,不会少。
硬碰硬显然不明智。
我改变策略,暂时搁置与郝主任的直接交锋,转而寻求更高层面的支持。
我将郝主任的顾虑以及我们的应对方案,再次写成签报,直接呈送厅长,突出强调了项目对提升全厅工作效能的重大意义以及因数据壁垒可能面临的夭折风险。
同时,我想到了沈逾白。
省信通院是数据技术领域的权威,如果他们能出面提供技术背书,或许能增加说服力。
我给沈逾白打了电话,简要说明了情况。
他在电话那头沉吟片刻,说:“郝工这个人我了解,是有些固执,但业务上很严谨。
这样,我以信通院的名义,组织一个小范围的技术研讨会,邀请你们厅信息中心和几位院里的专家一起,就数据安全与共享的技术路径做个交流。
不涉及具体项目,只谈技术,或许能打开个口子。”
“太好了,谢谢!”我由衷感谢。
沈逾白再次展现了他的人脉和处事智慧。
技术研讨会如期举行。
沈逾白亲自带队,几位专家从技术层面阐述了当前数据安全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可行的解决方案,观点客观,论据充分。
郝主任虽然依旧表情严肃,但听得非常认真,会后甚至主动和几位专家交换了联系方式。
我看在眼里,知道坚冰开始融化了。
果然,几天后,厅长的批示下来了,明确要求信息中心“解放思想,主动作为,积极配合政策研究处做好‘智慧大脑’项目的数据支撑工作”。
有了尚方宝剑,我再次约谈郝主任。
这次,他的态度明显软化,虽然依旧提出了一系列严格的技术要求和安全规范,但总算松口同意先提供部分脱敏后的非核心数据,用于项目原型开发。
突破口,终于打开了。
项目团队迅速组建,以处里几个年轻技术骨干为核心,沈逾白也私下推荐了一位信通院刚退休的数据老专家作为顾问。